“做親子鑒定后,我的信息會不會被別人知道?”這是很多人做鑒定前最擔心的問題——尤其是偷偷做個人鑒定的人,怕被配偶發現;做司法鑒定的人,怕親戚朋友知道自己家的矛盾。其實正規的鑒定機構都有嚴格的隱私保護制度,只要你選對機構、做好這3點,你的信息安全就能得到保障,不會出現“隱私泄露”的情況。
先說說正規機構的隱私保護制度有多嚴,別以為“機構想泄露就能泄露”,我國法律對親子鑒定的隱私保護有明確規定,《司法鑒定程序通則》里就要求:“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應當保守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、商業秘密,不得泄露個人隱私。”如果機構泄露了你的隱私,不僅會被司法行政部門處罰,還可能要賠你錢,所以正規機構不會拿自己的資質開玩笑。
具體來說,正規機構會從三個環節保護你的隱私:
第一,樣本采集環節,個人鑒定可以自己采樣、匿名送樣,機構不會問你的真實姓名;司法鑒定雖然要核對身份,但信息只有負責核對的工作人員能看到,而且會加密存檔;
第二,檢測環節,樣本會被編上編號,比如“樣本1”“樣本2”,檢測人員只看編號,不知道對應的是誰;
第三,報告環節,報告只會發給委托人,不會發給任何第三方,而且報告上的個人信息會隱去部分內容,比如身份證號只顯示后四位。
但也有一些“黑機構”不注重隱私保護,比如把你的信息賣給保險公司、催收公司,或者工作人員私下議論你的事情。所以要保護好隱私,關鍵還是要“選對機構+做好配合”,具體要做好這3點:
第一點:選有資質的正規機構,這是最核心的。怎么判斷機構有沒有資質?之前講過,登錄當地司法行政部門的官網,比如“XX省司法廳”,在“司法鑒定機構查詢”里輸入機構名稱,能查到有“法醫物證鑒定”資質的才是正規的。這些機構受法律監管,隱私保護制度更完善,不會隨便泄露信息。那些網上隨便打廣告、沒有資質的“生物科技公司”“體檢中心”,別選,他們沒有監管,隱私泄露的風險很高。
第二點:做個人鑒定時,學會“匿名保護”。如果你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你做了鑒定,做個人鑒定時可以不用提供真實姓名,比如用“張先生”“李女士”這樣的化名,樣本信封上也寫化名,送樣時別留真實手機號,用臨時手機號或者微信聯系。機構會按照化名給你出報告,報告上也不會有真實信息,只有你自己知道這份報告是你的。但要注意:如果后續需要補做司法鑒定,還是要提供真實身份,匿名只能用在個人鑒定中。
第三點:妥善處理鑒定報告和樣本,別留下“痕跡”。鑒定報告拿到后,要好好保管,別隨便放在家里顯眼的地方,也別拍照發朋友圈、微信群,就算要銷毀,也別直接扔垃圾桶,最好撕碎或者用碎紙機碎掉,避免被別人撿到。如果是自己采集的樣本,比如頭發、口腔拭子,采集完剩下的別隨便扔,比如別把拔下來的頭發扔在客廳垃圾桶里,最好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扔掉,避免被家人發現。
這里要解答兩個常見的隱私問題:
第一個問題:“機構會把我的鑒定結果告訴我的配偶嗎?”不會!不管是個人鑒定還是司法鑒定,機構都只會把結果告訴委托人,也就是付錢的人。比如老公偷偷做個人鑒定,機構只會把結果告訴老公,不會告訴老婆;就算是老婆問,機構也會拒絕,因為沒有委托人的同意,不能泄露結果。
第二個問題:“司法親子鑒定的信息,法院會公開嗎?”不會!法院只會把鑒定報告作為案件證據,在庭審時出示給雙方當事人看,不會對外公開,比如不會把你的鑒定結果發布在網上,也不會告訴無關人員。而且案件審結后,所有證據都會存檔,只有辦案人員能調閱,其他人看不到。
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點:別找“熟人”做鑒定。有些人覺得“找熟人做更放心,能保護隱私”,其實恰恰相反,熟人知道你的真實身份,而且容易跟其他親戚朋友說漏嘴,比如“我幫XX做了親子鑒定,結果是親生的”,反而會泄露你的隱私。找正規機構的陌生人做,反而更安全,因為他們只認樣本和編號,不知道你的真實身份,也不會跟別人議論。
最后總結一下:只要選有資質的正規機構,做個人鑒定時用化名、留臨時聯系方式,拿到報告后妥善保管,你的隱私就不會泄露。別輕信沒有資質的低價機構,也別找熟人做,這樣才能既拿到準確的結果,又保護好自己的隱私。如果做鑒定前還是擔心,可以直接問機構的工作人員“你們怎么保護隱私?”,正規機構都會詳細告訴你他們的制度,讓你放心。
